國務院常務會議7月28日部署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網建設,擴大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會議指出,針對長期存在的城市地下基礎設施落后的突出問題,要從我國國情出發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在城市建造用于集中鋪設電力、通信、廣電、給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地下綜合管網,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民生工程。 這個夏天讓各大城市人太受累,一場暴風過后,排水系統癱瘓街道成河,污水橫流,汽車沒頂,交通堵塞。坊間評論,有的城市現代下水道還不如宋代排水溝,雖然危言聳聽,但抱怨是真實的。 地上風光,地下窩囊。與地上無比壯麗的建筑物相比,地下排水系統著實令城市管理者十分尷尬。而地下管道鋪設又是隨心所欲,沒有統一規劃和管理,隨意“開膛破肚”,嶄新的路面上到處留下“補丁”。注重面子工程,與快馬加鞭式的地面建設相比,城市排水排污管網建設明顯滯后,由于長期投入不足,歷史欠賬較多,城市管網建設明顯滯后城市化進程。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統計,目前用于市政基礎設施的財政性資金僅有4%投入到排水系統維護,養護維修資金90%依靠地方財政投入,難以按標準進行定期養護維護。其實,像興修地下排水系統這樣埋在地下的政績和豎在地上的政績同等重要,隱性政績和顯性政績同樣光彩。如果沒有一個安定的自然環境,地上豎著的建筑再輝煌,大水來了,還不是渾湯一片。雖說暴雨給城市帶來的不便是短暫的,而縱橫交錯的地下排水系統一年之中也使用不了幾次,平日里見不到鮮花和彩旗,但正是在暴雨如注之下,城市交通仍能暢通無阻,這無形的豐碑永遠默默地鐫刻在市民的心頭。 放眼世界,國外許多城市地下管網與地上建筑同樣壯觀。法國首都巴黎自1370年以來,歷屆市政府的市長把城市防洪工程列為本屆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標,他們組織城市建設者用石頭砌筑弧形封閉式下水道,構筑起龐大的泄洪通道,一屆又一屆接力,現在泄洪通道長達2347公里,令人稱奇。這些下水道在巴黎城下縱橫交錯,密如蛛網,猶如一座大水庫,默默無言地守護著巴黎。。 因此,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網建設,這是創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舉措,不僅可以逐步消除“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問題,用好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滿足民生之需,而且可以帶動有效投資、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 有機構預計,城市地下管網建設預計將帶來4000億至5000億元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并給管網材料、安全監測和綜合管廊工程等行業帶來快速擴容機遇。城市管理者一定要從為市民高度負責的著眼點,在建設包括排水系統在內的管廊這些看不見的地下政績上多下點工夫,舍得把錢撒在“地下”,而且一任接一任地持續下去,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安定的社會環境。